安化资讯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15173766332
广告

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梅王传说

2021-03-16 23:44:34

阅读:520

评论:0

举报

[摘要] 左图:梅王宝塔;此塔位于安化县梅城洛阳湾,高九丈二尺,八方七层,每层开四门。塔中建一钢筋水泥擎柱,直达塔顶,沿擎柱有卷扇性梯级。塔寓梅王英武神威,以保地方平安吉祥; 右图:梅王塑像;1997年10月26日,梅王扶汉阳塑像在梅城紫云山落成。像由玻璃钢材料制成,高3.08米;基座为砖混结构,高2.1米; 晚唐时期,安化

  左图:梅王宝塔;此塔位于安化县梅城洛阳湾,高九丈二尺,八方七层,每层开四门。塔中建一钢筋水泥擎柱,直达塔顶,沿擎柱有卷扇性梯级。塔寓梅王英武神威,以保地方平安吉祥;
  右图:梅王塑像;1997年10月26日,梅王扶汉阳塑像在梅城紫云山落成。像由玻璃钢材料制成,高3.08米;基座为砖混结构,高2.1米;

 
  晚唐时期,安化、新化等县统称梅山,聚居着苗族、瑶族。公元886年,梅山成为独立王国,产生了独特的梅山文化。梅王传说,是其突出代表。
  扶汉阳自己不称王,而当地民众称他为扶王,又称梅王。他领导苗、瑶族人反对朝廷镇压和封锁,守土护民,抗敌牺牲,作出了重要贡献,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。完全可以说,他是梅山文化的主要传承人和重要的发展者。
  梅王传说深远而广博。从其内容看,第一,梅王义重如山。扶汉阳,汉阳人,乃汉族。原是后周臣子,因赵匡胤追捕他,“避罪匿梅山”。为了帮助苗、瑶生存,他勇挑重担,组织人民练武,具有三千蜂兵,三千蛇兵,与敌作战出奇制胜。“九关十八锁之战”使王仝全军覆灭。最后,他这汉族人民的儿子为保卫少数民族生存,流尽了最后一滴血。第二,梅王关爱民生。他与邻郡官员、商家,建立了书信联络,引进布匹、食盐,保证了民用;对孤寡老人他作出了“五养一”规定,五户养一人,生养死葬负责到底。他豁免苗、瑶繁重赋役,使少数民族在经济上减轻了负担。第三,梅王亡故显灵。扶汉阳牺牲后,灵柩飞上了飞丧崖。从此产生神话,扶王成神升天了。因此,苗、瑶把梅王敬为神灵,在各地修了许多扶王庙,在家中列为“梅城助福正神”,写到了神龛上,进行祭祀。第四,梅王护佑人民。安化、宁乡、桃江三县边界的人民每年正月十一都到新桥庙冲扶王庙,为梅王拜生日。还有许多人为儿子取名“扶佑”、“扶保”、“扶吉”……
  从上述传说中,足以表现出梅王传说的历史性、民族性、传奇性和调和性等主要特征,以及文化、科学和民俗等方面重要价值。

  梅王传说,是因真人真事而发生,通过渲染神秘色彩而发展的。它体现了民族团结精神,汉族人民的儿子扶汉阳为少数民族谋生存而牺牲,苗、瑶人民不忘梅王的恩情,代代相传,至今已流传了一千零三十一年!

      

(一)所在区域:
  安化县是梅王传说的发生地和流传地。该县位于湘中偏北,境内雪峰山脉遍布,资水横贯,是大山区、水库区、革命老区。东与桃江、宁乡接壤,南与连源、新化毗邻,西与溆浦、沅陵交界,北与常德、桃源相连。其地理座标界于东径100°43'07″至111°58'51″,北纬27°58'54″至28°38'37″之间。东西长123.764公里,南北宽73.461公里,总面积4950.25平方公里,是湖南省第三大县。2007年,总人口近100万,全县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。
  (二)地理环境
  1、地貌。地域东西长而南北短,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,南北形成“V”型,东西形成“W”型。境内群山连片,丘、岗、平地分散,山体切割强烈,溪谷发育,水系密度大。
  2、气候。县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,温暖湿润,四季分明,雨量充沛,严寒期短,年平均气温为16.2℃≥10℃的年活动积温为5016℃,初终间隔日数为241天。
  3、水体。资水横贯县境中部,流程120.85公里,支流48条,流域面积占全县土地面积的98%,有柘溪水库、廖家坪两大水库,由于大水体效应的影响,无霜期平均长达300天,冬暖夏凉,是游客的避暑胜地。

 

  梅王首府;安化梅城是古梅山左甲首领扶汉阳(梅王)居住地,此图为今梅城一角;黄宇峰摄。

  安化是中华祖源文化——梅山文化的中心和发祥地。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文化独特,底蕴深厚。已引起全国学者及国外专家的研究和关注,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课题。
  梅山是湘中一块广袤的土地,宋史载:“上下梅山,其地千里,东接潭、南接邵,其西则辰,其北则鼎澧,而梅山居其中。”按此,梅山以安化为中心,包括周边新化、涟源、冷水江、新邵、隆回、绥宁、洞口、辰溪、溆浦、石门、宁乡、桃江等县市的全部或部份地方。梅山名称始于西汉,以梅鋗姓,其所居曰梅山。民间有上梅山(新化县)、下梅山(安化县)之说,还有上梅(新化)、中梅(安化)、下梅(益阳)三梅之说。
  晚唐时期,政治腐败,民不聊生,内乱纷起,各地藩镇分块割据。梅山苗瑶也举起了义旗。“唐僖宗光启二年(886)石门峒酋向瑰,诏梅山十峒獠,断邵州道。”这便是梅山成为独立王国之始。梅山独立,首府设梅城,前期首领不明,史书上记载,唯有扶汉阳称王,民间称为“梅王”,而民间遗址“扶王山”、“扶王桥”、“扶王庙”都冠以“扶王”,证明以“扶王”较为准确。
  扶汉阳在史志中无传,但《宋史·梅山峒蛮传》有扶汉阳、苞汉阳二名之说。明·嘉靖《安化县志》载:“扶汉阳,汉阳人,避罪匿梅山,依右甲首领顿汉凌,亻朁称王。”这就证明扶汉阳是汉阳人,汉族人。大福坪《扶王庙》有庙联曰:
  扶主以忠,自昔已股肱周陛;
  王臣之泽,至今犹霖雨苍生。
  经过研究,上联证明扶汉阳原是忠于后周的一个得力臣子,也证明他有汉文化,有领导才干,有军事知识,与各地官员有交往,具备首领的条件。后一联,证明他在领导梅山时恩泽于民,老百姓至今不忘。
  扶汉阳为王后,领导梅山瑶苗建立防卫队伍,保卫家园,反对朝廷镇压,与邻郡官员商家书信联系,运进食盐、布匹,反对朝廷封锁,关爱民生,减免赋役、税役,深得民心。
  宋太平兴国二年(977)秋,朝廷派田绍斌、翟守素围剿梅山,擒俘苗瑶2万,斩杀1万5千,血流成河。扶汉阳阵亡,但他死不倒威,骑马立着头,跑到立头铺才跌下马来,因此,此地得名立头铺,后改名“驿头铺”。
  梅王牺牲后,苗瑶人民为了纪念他,将他战斗过、驻扎过的山头命名“扶王山”(在宁乡县与东山乡交界处有一座,在清塘铺镇、廖家坪有一座),战斗所在地的桥梁命名“扶王桥”(在高明乡),建扶王庙,全县约10多座,尤其是扶王的灵柩飞上了飞丧崖的奇闻传开,老百姓都认为扶王成神升天了。于是,家家神龛上写着“梅城助福正神”或“梅城福德正神”,把扶王请上神龛进行天天家祭。

  从此,梅王的传说代代相传。

梅王传说属于民间文学,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堪称历史上汉、苗、瑶族团结互助的一曲颂歌。
  传说内容:
  一、扶汉阳是一个汉族人民的儿子,为了帮助梅山苗、瑶求生存,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,牺牲在梅山土地上。
  二、扶汉阳组织瑶民“出操戈戟、居枕铠弩”进行军训备战,保卫家园。
  三、扶汉阳组成神密军队,有三千蜂兵、三千蛇兵,与敌作战,出奇制胜。
  四、扶汉阳关爱民生,反朝廷封锁。用书信与邻郡官员、商家联系,引进食盐、布匹,解决民生必需,又减免苗、瑶赋役、税役,对孤寡老人规定“五养一”,即五户养一人,生养死葬,负责到底。
  五、公元927年,马殷派指挥使王仝进犯梅山,扶汉阳率队佯败,引敌至“九关十八锁”狭谷,关门打狗,围敌月余,敌方全军覆灭,王仝自刎。这是以智取胜的战例,保卫了梅山苗瑶的安全。
  六、公元977年,田绍斌、翟守素合兵围剿梅山,梅山十里大溃,被俘2万,被杀1万5千人,血洗梅山。扶汉阳阵亡。
  七、苗瑶在立头铺将扶汉阳遗体入棺,准备抬回梅城的时候,忽地一阵狂风,灵柩飞上了“九关十八锁”的一座高崖,梅王就葬在崖上,得名“飞丧崖”,后改名“飞霜崖”。
  八、后来,有人在飞丧崖拾得铜印一颗,曰“扶蛮王印”,用以“署符咒,能呼召风雷……”神乎其神。
  九、从此,信仰、崇拜梅王形成风气,家家神龛上写“梅城助福正神”或“梅城福德正神”,天天进行家祭。社会上大修“扶王庙”,命名“扶王山”、“扶王桥”,以纪念扶王。
 


人已打赏

      ×

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打赏金额
      • 1元
      • 2元
      • 5元
      • 10元
      • 20元
      • 50元

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×

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加载更多

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打赏金额{{ds_num}}
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收银台

      订单总价0.00

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