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化资讯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15173766332
广告

梅城——梅山文化的发源地

2020-08-27 20:40:24

来源:安化门户网   作者:管理员

阅读:532

评论:0

举报

[摘要] 安化地域古称“梅山”,土著民族多为瑶族。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),朝廷遣章惇开梅山置县,迄今已900多年历史。 20世纪80年代以来,县境各地陆续挖掘不少古人类遗址,其中最古的有小淹青桑村红霍溪遗址。从古人类遗址证明,在原始社会末期,距今约15000年前,县境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。其文化与当时中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联系

DJI_0227.JPG

安化地域古称“梅山”,土著民族多为瑶族。宋神宗熙宁五年(1072),朝廷遣章惇开梅山置县,迄今已900多年历史。

  20世纪80年代以来,县境各地陆续挖掘不少古人类遗址,其中最古的有小淹青桑村红霍溪遗址。从古人类遗址证明,在原始社会末期,距今约15000年前,县境已有先民在此劳动生息。其文化与当时中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联系。在春秋前,南方蛮族与中原华夏族在各自发展,当未融合,其隶属关系不可考。
古代地理著作《尚书·禹贡》,按自然区域,把天下理想地划为九州,以“荆及衡阳惟荆州”,今安化自在荆州之域。

  春秋时期,湘境之群蛮与鄂境之荆楚常相战。至春秋中期,楚国势力扩张至今湘北,战国吴起相楚悼王,始并蛮、越,取得洞庭、苍梧之地,此时湘境大部分并入楚国疆域,今安化当属之。

  秦赢政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年),并六国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今安化属长沙郡。

  西汉初,置益阳县(一说秦置),属长沙郡。高祖五年(前202),改长沙郡为国,东汉光武时期改为郡。今安化属荆州长沙郡益阳县。

  东汉建安年间,刘备借荆州,长沙郡一度为刘所据,今安化地当属之。三国时期,今安化属吴长沙郡益阳县。太平二年(257),吴分长沙郡为湘东、衡阳二郡,今安化属吴衡阳郡益阳县。

  西晋因旧制,今安化属荆州衡阳郡益阳县。西晋怀帝元年(307),析荆、广二州地置湘州,今安化属湘州衡阳郡益阳县。

  南北朝仍沿用晋制,安化隶属关系无变。

  隋初,废郡为州,长沙郡改为潭州,隶属荆州,今安化隶荆州潭州益阳县。大业三年(607),复改州为郡,今安化属长沙郡益阳县,仍隶荆州。

  唐代,州郡并称,一地二名,长沙郡即潭州,史称潭州长沙郡。贞观元年(627),分全国为10道,潭州长沙郡属江南道。开元二十一年(733),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,今安化属江南西道潭州长沙郡益阳县。

  晚唐时,藩镇割据,梅山土著民族起而攻州县,反统治。光启年间,梅山“为蛮所据”,不听朝命,不服州统、不为县辖,“不与中国通”。今安化县境史称“梅山蛮地”,经五代至北宋中期无变。

  宋熙宁五年,朝廷遣章惇开梅山置县,六年敕名安化(取归安德化之义),隶荆湖南路潭州长沙郡。县治初设伊溪东启安坪(今东华启安坪),建炎四年(1130),毁于战火,县治迁伊溪西,即今梅城镇。

  元世祖分华夏为1个中书省和11个行中书省(简称行省)。大德初年,又分全国为22道,道下置若干路。今安化属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。文宗天历二年(1329),改潭州路为天临路。今安化随之改属湖南道天临路。

  明初,改天临路为潭州府。洪武五年(1360),改为长沙府。九年,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使司(即湖南省),省下分设四道,今安化县隶湖南省长宝道长沙府。

  民国初年,废府保留道,改长宝道为湘江道,今安化属湖南省湘江道。11年,撤销道,保留省、县两级,今安化直隶湖南省。26年,湖南划分9个行政督察区2个市,今安化隶第六区。29年,改划10个行政督察区,安化改隶湖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。

  1949年6月28日,中共安化县工委率人民武装进入县城,宣布安化解放,8月,湖南成立益阳专区,安化属益阳专区。

  1951年8月,安化划出部分区、乡归新建的蓝田县(今涟源市),并随县域变动,将县治迁至东坪。

  1952年12月,撤销益阳专区,安化改隶常德专区。

  1962年底,重建益阳专区(后改称地区),安化复隶益阳专(地)区。

  自1980年,县境陆续发现文化遗址34处:原始文化遗址3处,商周文化遗址5处,汉晋文化遗址4处,唐宋文化遗址22处。今小淹青桑村红霍溪原始文化遗址,有砍伐器、刮削器、石片、石核等遗物,均有砂砾岩石打制而成的旧石器。经考古专家现场鉴定,距今约1.5万年前,就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。另有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在今县城对岸城埠坪和大福镇尹田村,遗物有大量磨光泥质红陶片及其砂红陶、褐陶、灰陶和少量黑陶,器形以釜罐为主,并有纺轮和少量石器,纹饰以方格为多,还有灰坑、红烧土块和灰粒。据测定,属父系氏族公社遗址,今长江中游龙山文化(公元产2800—2300年)同期。

  唐宋文化遗址中有3处宋代烧制陶器窑址。其中平口镇新坪村八仙台窑址,有大量窑具及陶片、陶匣钵、陶支圈、碗、盅、碟、缸、壶、罐等,大部施效酱色釉,也有豆青、米黄、墨绿诸色,小部无釉,个别有瓣纹,保存面积2400平方米。加两处窑址在仙溪镇窑头村陶家园和曹家坟山。

  此外,县文物工作者在杨林乡株溪和江南镇北发发现两处墓室壁画,经省考古专家考证,产生于宋元时代,在省内罕有,益阳地区属首次发现。

  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主流。在荆楚文化中有一个重要支流——梅山文化。安化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,据《宋史·梅山峒蛮传》记载:“梅山峒蛮,旧不与中国通,其地区东接潭,南接邵,其西则辰,其北则鼎,而梅山居其中。”梅山处湘中的腹地,崇山峻岭,旷里荒蛮,交通闭塞,苗瑶杂居其间,分为梅山十峒。梅山峒民在那种独特的环境下,形成和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文化,这种文化默默地流传千年,直到宋熙宁五年归皇后才汇入中国文化的江河。

  梅山文化集中表现在三方面:一是宗教信仰;二是生活习俗;三是反映梅山峒民的劳动生活,表达思想的文化形式,或称文化载体。
梅山峒民信奉梅山教。它有系统的神、符、演、会和教义。他们信奉的男神叫张五郎,是梅山祖师。相传他是狩猎能手,开山修路的巧匠,抗击外侵的英雄。他长着一双反脚,倒立行走,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。人们将其雕象敬奉于神龛上,神龛上写着“梅氏门中宗祖,梅城助福正神”。逢年过节,进山巡猎,抗击外敌之前,人们必须祭祀一番,并在腰间系一个祖师雕像,以求“兽见自退,蛇见自藏,瘴见自隐,妖见逃之”(梅山咒语),此习历数千年不变。他们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,她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。峒民们当禽畜生息育雏,或逢瘟遇灾,求其消灾化吉,保佑六畜兴旺。

独特的民俗风情,是梅山文化的又一个重要方面。在生产和分配方面,他们过的是一种共同努力,平均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,大家一起打猎,平均分配猎物,只要狩猎或分配猎物在场,哪怕路过巧遇,见人一份,对有功者另有奖赏。按规定,凡对猎物要害部射上第一箭或砍下第一刀,或直接打死,生擒者,就将猎物的耳朵往后一拉,将头部砍下,奖励有功者。峒民在治病、驱魔、婚丧喜庆,以锣鼓相击。逢年过节,喜庆丰收,全峒男女一起吹吹打打,载歌载舞,一连数天。

  梅山文化没有文字,峒民们表达思想,传递信息,反映生活,记事传书,甚至宗教教义都用歌谣表现。不同的活动内容,采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曲调,歌词则根据内容随口而出。在记事传经方面,他们有峒事歌、族歌、节气歌、樵歌、秧歌等。这些歌或直传史事,或细唱传文,或详述经历,或明教事理,小孩子从懂事起就由父母或兄弟姐妹教唱,以代代相传。峒民们在生活与生产中,事事必歌,处处有歌、人人会歌,不会唱歌就是今天的文盲。

  梅山文化的发现,对于人们研究中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关系,对于丰富中国文化宝库,有着重要意义。


人已打赏

      ×

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打赏金额
      • 1元
      • 2元
      • 5元
      • 10元
      • 20元
      • 50元

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×

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加载更多

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打赏金额{{ds_num}}
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收银台

      订单总价0.00

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