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化资讯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15173766332
广告

梅城梅家洞的古梅山庄

2020-08-27 20:31:23

来源:安化门户网   作者:胡新林

阅读:555

评论:0

举报

 古  梅  山  庄 

     古梅山庄位于安化老县城(梅城田心)城南二十五里的梅家洞,这里原来是一个一正两偏的四合院子,现在正屋虽然破旧不堪,框架保存还算完整,右侧还保存了两间偏房和一排外楼,所幸槽门没遭到大的破坏,门框的上下左右由六块巨大的条石组成,石上雕刻的龙凤图案清晰可辨,双侧门墙彩画栩栩如生,墙上的一对石狮子还保存一个,损坏也不太严重,只是“古梅山庄”的门牌在文化革命期间用红油漆涂去,写上“斗私批修”四个大字,经过三十多年的风吹雨打,“斗私批修”四个字已经全部褪色,而“古梅山庄”四字又隐约可见了,出门的青石板路上虽然杂草丛生,但路边石砌的岩壁还是保存完好,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古建筑轮廓。

现在居住在古梅山庄附近的都是熊姓村民,他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歇,但知这里有一个古梅山庄,从来没人问起过为什么叫古梅山庄,就是梅山文化研讨会议上,也没有人去理会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。

DJI_0353.JPG

    说起这个山庄的原由,还要推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;原在秦朝鄱地为官的越人吴苪(见《汉书·吴苪传》)部下勇将梅軭,劝吴苪起义助汉,卓有战功,后随高祖入关,吴苪封为长沙王,梅軭破秦有功,封十万户,位至列侯。封地便在益阳桃江一带,梅軭的族侄梅鋗,也是一员猛将,(见《史记·高祖本纪第八》)立有战功,但没有得到封地,于是跟随叔父梅軭安家,二十多年后,梅軭去世,梅鋗因子女已长大成人,不能长期过寄人篱下的生活,便带领全家,溯江而上,择地梅山定居(见《安化县志》),当时这里人烟稀少,土著人多以渔猎为生,梅鋗的到来,带来了中原文化,开始了农耕生活,梅氏一族生齿日繁,其居地也成了一个自然集镇,当时叫做梅村。

    三国末年,魏王曹丕平吴灭蜀,梅氏一族也转入这场战争风波,后被一姓张的将军攻破梅村,梅氏家族死伤过半,余下的迁徙云、贵等边远地区,也有少数人逃亡欧洲,不知所踪。梅村便成了张氏的封地,不久,司马昭篡位,成立晋国,有九江王罗珠择地筑城,张氏迫于情势,将梅村拱手相让,迁到梁乙溪背后的山中隐居起来,死后士人为之建庙,称为张公庙,一千多年以来香火不绝,文革时被毁,近年来地方村民集资复修。

   罗珠得到梅村后,就开始修筑城池,城高三丈六尺五寸,合周天三百六十五度,东西长五百丈,南北宽三百丈(见《罗氏族谱》)分东南西北四门,又有小南门,于是梅村便变成了梅城。

再说在张将军攻破梅村时,梅氏家族中有一个叫做梅新儒的人,因为妻子有孕将产,不便远遁,遂携妻逃逸到梅村南二十五里的一个山洞里躲起来。不久生下一子,因在山中所生,起名梅山,其洞也因这一缘故而名逃逸洞,1972年因修建车路时洞口被堆没,洞名在明代熊姓迁入时因方言误读为瑶立洞,附近修一水库,也因此而得名。

  梅山长大之后,与土著人学习渔猎,深得捕猎技艺,时因江山易鼎,无须再隐姓埋名,便在逃逸洞的对面山上,选择一块坪地,修了几间草屋,娶妻生子,过起安居日子来。后来生有五个儿子,人丁逐渐兴旺,便依山择地,修了一个村庄,起名梅庄。梅姓人口不断发展,后嗣就不断向村外迁居,但他们并没有丢掉开基地的祖业,梅庄也几度翻新扩建,其后人在堂屋中央设有一个梅山的雕像,以便春秋祭祀,其子孙在外出之时或捕猎之前,先要祭拜梅山祖,以祈外出平安或多得猎物,后来土著人见梅氏族人捕猎颇丰,以为是梅山保佑,也就学着雕刻一个梅山,出猎前先行祭拜,渐成风俗。

时至后唐,梅姓族人在这里生长繁衍了七百多年,成了当地的一个大族,此时,几经变乱,中央统治没落,梅山土著人也脱离了中央政权的管理,成了一个独立王国,“不服州统,不为县治”(见《安化县志》),史称峒蛮;又谓十峒蛮族,梅氏一族虽不是峒蛮血统,在这种特殊环境下,也成一峒之民,因其姓梅,故称梅家峒,田心河流发源于梅峒,故称“梅水”。

   五代时,各地军阀割据,峒民的内部发生了权利冲突,峒民分为左右二甲,相互攻击,战火连绵,梅氏身为异族,从右则受甲之攻,从左则惧右甲之祸,梅庄经过洗劫之后,只好丢掉祖宗基业,举族外迁,其后人多在广西、福建一带落业。

至于梅庄,也为峒蛮人所占据,几经翻修,仍称梅庄,数百年之后,宋代章惇开梅山,设安化县、新化县,渐有汉人迁入,至元朝末年,朱元璋血洗湖南,梅山人口锐减,明初,有熊姓始迁祖大用公之子梦山公定居梅洞(见《熊氏族谱》),将梅庄修缮一新,改梅庄为“古梅山庄”,梅家峒也成了梅家洞;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,熊氏嗣孙遍布梅家洞的各个角落,仅有这个地名,还留下了一点历史的烙印。


附:临江仙一首


莽莽梅山千古事,重勾历代英雄,虽经百劫也成名,残碑留断句,野史纪星云。

笔下文章存一笑,沧桑变幻无穷。权当饭后遣闲情,说来都是梦,莫教“瞽叟”闻。


    今年的6月9日,我应老朋友戴茂文、李靖凡先生的邀请,与文化馆龙馆长等一行五人对古梅山庄进行了实地考察,发现现存的房屋阶基,有三个明显的层次结构,上层是用条石和青石板铺成的阶基,虽整齐而不划一,中层是残砖断瓦和泥土,其砖瓦泥土有明显的火烧痕迹。下层是经过精雕细刻的巨块条石,这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建筑结构,将古梅山庄的建筑历史暴露无遗。

   古梅山庄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,其建筑风格和规模也因人事的盛衰而不断变化,山庄的建筑演变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。一是民房阶段,从晋代至南北朝时期,梅氏后裔梅山择地定居在古梅山庄,修建的是山村民房,与当地其他民房无异,也没有命名梅庄。第二阶段,南北朝末年(约公元480年至520年)由于梅氏嗣孙繁衍,人口剧增,且有人从商从政,梅氏已成当地巨富,房屋便修成了宫殿式建筑;正屋为六进双间,中间正厅高大华丽,两侧偏房为两层四进双间,均有厨房厅室,前门左右各有七间三层的排楼,所有阶基都是用的巨块条石,条石作工精细,排列齐整,楼房飞檐画阁,右侧廊房外是马厩,右侧排楼下为马的通道,左侧廊房外为禽畜杂屋,另有小路通向山上,槽门为巨大青石构成,设有宽厚的铁门,装饰华丽,山门两边是石砌的岩壁,中间一条向右斜行的青石板路,直通山下。其修建结构有明显的防兵防匪意识,至此,山庄发展到鼎盛时期。

第三阶段约在公元900年前后,梅山峒民发生权益冲突,梅氏举族外迁,梅庄焚毁,地面建筑荡然无存,数十年后,渐有山民来到这里居住,就在原先的废墟上修起简便的棚屋,原先的断砖残瓦没有彻底清除,原有的条石埋在焦土下面,这就形成了阶基上的砖土层,正因如此,才给古建筑的规模留下了详实的考证资料。

梅氏家庭的外迁给昔日的梅庄带来了五百多年的荒芜期,在此期间,虽有山民在此落业,但都是些穷民百姓,无法重整昔日的雄风,直到明代,大量的移民到来,才给古梅山庄增添了新的活力。

    约在公元1450年前后,在江西迁往梅山的熊姓大用公由梅城迁田心,其子梦山在梅家洞落业,选择梅庄的旧址修建起一座庄园,改名曰“古梅山庄”,经过十多代嗣孙的努力,至清道光年间,逐渐将庄园完善,庄园正屋为五进双间,两边偏房四进双间,但只一层,两边的排楼都是二层七间,虽然房屋地面大致和原先的梅庄相等,而其建筑风格、气势则不可同日而语了。解放后,山庄主人被划为地主,所住山庄的村民陆续外迁,山庄的地面结构遭到严重破坏,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“古梅山庄”不过是一个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人世沧桑的古建筑遗址了。

    古代梅庄遗址能保存到现在有三个原因,一是地理结构特殊,梅庄四周都是巨大的岩石,不至于像平地一样因沙土瘀积而深埋到地下;二是地方偏僻,交通闭塞,避免了地下建材被挖拙而改作他用;三是当地的山民甚至财主也无力扩大古建筑的规模,亦不足以对地下建筑造成巨大影响。正因为这些古建筑和古地名的存在,才给梅山地区留下了这里曾有梅姓族人居住的唯一证据,也留下了研究梅山文化的一个活标本。


关键词:

人已打赏

      ×

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打赏金额
      • 1元
      • 2元
      • 5元
      • 10元
      • 20元
      • 50元

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×

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加载更多

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打赏金额{{ds_num}}
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收银台

      订单总价0.00

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其他支付方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