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化资讯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15173766332
广告

梅城---那些不会再现的情景

2020-08-27 21:03:40

来源:安化门户网   作者:蒋述生

阅读:2239

评论:0

举报

[摘要] 清明时节,我提前回到梅城,给已故的父母亲自修坟立碑。虽说离开梅城近有五十年了,以前也曾常回家看看,但没有这次回家感受之多。我父母亲的墓地在紫云山顶上,可览梅城全景。我站在山顶,久久弥望着在这里度过了十七个春秋的故乡,脑海中浮现出了儿时梅城古城印象。 纵观历史,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。熙宁五年,章

清明时节,我提前回到梅城,给已故的父母亲自修坟立碑。虽说离开梅城近有五十年了,以前也曾常回家看看,但没有这次回家感受之多。我父母亲的墓地在紫云山顶上,可览梅城全景。我站在山顶,久久弥望着在这里度过了十七个春秋的故乡,脑海中浮现出了儿时梅城古城印象。

  纵观历史,梅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。熙宁五年,章惇开梅山,置安化县治。历经上千年的建设,城镇颇具规模。为防御外敌侵犯,东南西北修起了高高的城楼,四面筑起了连接城楼的古城墙。古有记载,书有匾额,古时梅城风景壮观:东有“紫气东来” 南现“旭日呈祥” 西出“余辉蕴瑞” 北上“天枢在望” 小南门为“拥翠峙航” ,其气势巍魏。城内及周边更是名胜之多,“紫云晚照、洢水拖兰、双塔对峙、芙岭朝云、鏡岩洞照、龙井清泉、铜壸滴漏、笔架凌霄” ,为古城之八景。具有特色的亭阁塔寺更是美不胜收,有东华观、魁星阁、紫云奄、节灵奄、启宁寺、报恩寺、孔圣庙、扶王庙、城皇庙、培英堂等。但历经千年的风雨芲桑,除儿时见到的东华观、紫云奄,城皇庙、孔圣庙、培英堂、南北双塔外,其他的早已荡然无存了。六十年代初还存在的东华观与横跨洢水河上的古风雨桥,背靠北宝塔,当时是一道亮力的风景线。现在东华观、风雨桥、北宝塔拆了。前几年北宝塔得到重修,传说南北宝塔是古城的镇宝塔,由白蛇精与青蛇精镇守,保佑梅城代代平安。

  晚饭后,我有散步的习惯。迎着夕阳余辉,从小石桥出发,沿着老衙背几的公路,现在为梅城镇的主街道,两边高楼耸立,商铺云集,灯火辉煌,白天拥堵的街道在此时已人稀静寂。我不急不慢地走到安化一中老校门口,原大礼堂、大操场、大木门前的一对黑色油光的狮子仿佛呈现在我眼前,抬头望了望现存在的孔圣庙半月塘边那挺拔的梧桐树,在这里虚渡了三年多的时光,母校现在焕然一新。我没有想进学校,便转向了老街。走进西门尾,眺望古老的主街,脑海中记忆的情景不见了。那整齐的“三柱、五柱”木楼房残缺不整的依偎在高楼下,西街特有印象的张家祠堂,高墙弄子,锁厂,伞厂,邮局里弄等都已成了过去的记忆。张家祠堂是梅城六十年代唯一的发电厂,这里是我们到安化一中上学的必经之地,毎逢上晚自习,我们总有几个爱玩的同学不时的到里面看张師父发电。当时是火力发电,先用木炭浇上一些机油把火烧旺,然后用一根很粗的绳索拉动发动机的大飞轮,那天二个年轻人大概是力气不足,大飞轮就那么“扑通、扑通”地转了几圈就不动了。这时张师傅看了看我们一眼,用一口的邵阳话喊着:“你们这些学生伢子,还不敢快去帮忙拉,要不你们就会点煤油灯啦”。我们很快跑了上去,用力拿着绳索,随着张师傅“一、二、三、快、快、快”的叫声,大家一齐使劲,“突、突、突”发动机终于叫起来了。后来,每逢上晩自习的时间还早时,我们就进去拉大飞轮。

  经过残留的天主堂,来到了我父亲工作的缝纫社原址。这街两旁有着整齐一色的二层木楼房,是街中心,有大商店、饭店、手工业店、照相馆等商家集中地。当时起这排楼房为防火灾,户与户之间都砌有高出楼顶二米的间火砖墙。现在西街口两边还存留着几间,显得那么孤单凄凉。

  我站在东南西丁字街中心,旧社会说的“八字衙门朝南开” ,梅城古城正是这个布局,伪衙门的大门是一座二层的城楼,下面有五个拱门,外拱与内墙有一米多的空间,二边高高的青砖围墙形成外八字连着五个拱们的城楼,就成了衙门口广场。广场靠主街的左边,立着一根很高的旗杆,常用于捆绑小偷、打架凶手等示众的地方。走进衙门,是一个很宽很长的天井,中间是青石板路,两边是花草,左边是牢房。经过天井就到了中堂,大概有七、八十个平方,二边是厢房。走进中堂一米处,中心横置了一块二米长的条石,是为那些喊冤、告状及犯人下跪的地方,已磨得清彻发亮。堂上整个地面是用三石泥磨平。儿时,我们经常在这里打“地老鼠”,挥动着鞭子,相互碰撞,蛮劲十足。靠里墙的中间是县官审案的堂桌。两边是通往后堂的侧门,后堂是一栋二层的楼房,用来办公和住宿的。

  我收回目光,向东街望去,耳边仿佛听到了从主街中间那一块一块的青石板上响起的“叭哒叭、叭哒叭” 那清脆入耳的踏板声。古街从东到西的正中是由每块长1.5米、宽1米的青石板铺设,兩边整齐的鹅卵石。乘着晚风,有几个比我大的哥哥带着我们,穿着自制的木板拖鞋。如今我手上还存留着儿时锯木拖板的疤痕呢。我们从东门尾的十字街出发,一块一块地踏着青石板,很有节奏。盛夏的夜晚几乎毎天都坚持,而且人数也有增加,当时梅城街上就留下一句口头禅,有人问你今天做么子事了,回答的就是“数麻石” ,意思就是没事做,在大街上数青石板。真的数了,从东到西共有青石板1080块。听老人们讲,这个数字是有根据的:经书记载的挂珠、特珠及念珠的颗粒数都是1080粒,这是一个吉祥的数字。古人留下的青石板街道给梅城带来了一个很大的景观,可惜后来人没有意思到,去装饰凤凰古城了。

  我慢慢地顺着街中心走着,到了北门与主街的接口处看到了当时梅城街上最大的龙家大屋。我的一个同年就住在里面,经常到他家玩耍,走过一个很长的通道,里面有三个大院,东厢房、西厢房、南厢房,还有花园、鱼池。从北进,小南门出,不知面积有多少,反正里面好大好宽的。

  龙家大屋对面是一家理发店,店铺面积还蛮大的,可摆四条理发椅。那时理发一毛五分、光头一毛。我最有记忆的就是那手拿绳索吊扇,是用半张牛皮做成一块长方形板,牛皮上选中三个点系上绳子,然后把三个点的绳子粘在一起,再系上一根长长的粗麻绳,吊扇就做成了,把吊扇安装在顶上,绳索通过滑轮,下面一人拿着长绳一拉一放的,牛皮板块就摆动起来,给大堂里带来了丝丝凉风。

  走到我家的老屋门口,现在已是梅城粮站门面。我家的老祖宗们没有给后代留下半点遗产,全家就靠父亲一把剪刀一根尺子维持生活,我们住的是房管所的房子。原住宅是一个较大的四合院,里面共住了六户人家,比较拥挤。

  我家的对面是南岳庙,那时这个地方比较热闹,经常有人来这里烧香拜佛,解放前还是地下党员秘密活动的地方,对面隔壁住着个叫龙爷爷的,有七十多了,不知道叫什么名字,他可算得上是梅城街上的文人,记忆好,爱说书,什么三国、西游、水浒、隋唐演义等古书他都能全套说完,而且讲的有声有色。每到初夜,我们几个小孩就把他拖到南岳庙的砎砐上要他讲书,不光我们爱听,大人们也都爱听。那时梅城就有这个说法:东门有个很会说书的龙老爷子,西门有个很会动象棋的贤才瞎子。龙爷爷说书有个暇好,爱喝二两,每讲到精彩之处他总是不急不慢地,摸着胡须,眯起眼睛道:要知后事如何,且听下文分解。脸上带着笑意,可是身子未动。这时我父亲给了我二角钱,”快去打二两酒来“。龙爷爷接过我手中的酒,放到鼻子下闻了闻,慢慢地呷了一口,”啊!好酒、好酒,要知后事如何?请听我慢慢道来,哈、哈“。

  三更的梆子声从远处响起……


关键词: 梅城 --- 那些 不会 再现

人已打赏

  • 管理员

    0.88

      ×

      打赏支持

      打赏金额
      • 1元
      • 2元
      • 5元
      • 10元
      • 20元
      • 50元

      选择支付方式:

      打赏记录
      ×

      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      共0条评论
      加载更多

      打赏成功!

      感谢您的支持~

      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      打赏金额{{ds_num}}
      打赏最多不超过100元,打赏须知

      收银台

      订单总价0.00

      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      手机扫码支付

      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      余额(可用: ¥)
      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      其他支付方式